作者:贾也 回复日期:2022-05-11 08:53:54
— 存款去哪儿 —
文 |贾也
4月25日,河南、安徽5家村镇银行相继被爆出已暂停网银业务多日,储户“线上提现困难”。
此事引发中国人民银行高度关注,其在官网公众留言平台回复称,有关部门已展开调查。 1
据财经媒体调查,涉及河南、安徽的6家爆雷村镇银行中,4家大股东是许昌农商行。
果然不出我所料,目标所指正是不良贷款高居不下的农商行。
据天眼查数据,发现许昌农商行的股东是“散装水泥”,共有76家企业和个人,其中有30个股东目前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。
村镇银行相继爆雷之后,许昌农商行副行长“孙振甫”也被“恶意刷屏”,因涉嫌严重经济犯罪,目前已经被许昌市警方通缉,悬赏10万元。

图:寻找副行长“孙振甫”
如果说储户的行为属于“恶意取款”的话,那么孙行长这孙子跑路应该“善意潜逃”。
如此看来,里面的水非常深。
不过,目前聚焦的问题是:
储户的存款去哪儿了?
存款当然存在银行里,这点毋庸置疑。
毕竟爆雷的村镇银行,不是“野鸡银行”,属于正规银行,是经国家监管机构依据有关法律、法规批准,由境内外金融机构、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、境内自然人出资,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。
存款确实是真金白银地、有证有据地交给了银行的,但银行的实控人到底是谁,一直是“云山雾罩”,就难以识破,难以道穿了。
明面上爆了出来,暗流其实更加汹涌。
就拿爆雷4家村镇银行的大股东是许昌农商行,而许昌农商行的股东多达七十多位,其中前五大股东中,只有持股最多的许昌德亿田农资有限公司是企业,其他的四个大股东都是自然人。
而这些“明面上”的人或企业,其实基本都是站台的“工具人”,也就是来完成“股权代持”的肉身使命。
比如2020年12月,出质了1227.2万元的许昌豪浦实业有限公司,就不在许昌农商银行的股东行列中,但出质状态一栏,却显示该公司出质的股权是“有效”状态。
不是股东为何可以出质银行股权呢?
原来出面的都是代持人,只不过作为幕后大佬的“明面股东”。而实际持有银行股份的人,通过和银行的“明面股东”签署协议,“秘密”持有银行的股份。
但是出质股权的时候,背后的股东藏无可藏,这才出现了质押银行股份的出质人并不是银行股东的情况。
如此操作手段之下,隐形股东、表决权委托、一致行动约定、关联交易等隐性行为规避监管,甚至可能导致公司治理机制的失灵、架空银行股东会和董事会。
所以,储户的钱交给银行,而钱最终到底落在谁的手中,谁真正用了这笔钱,就成为不能说的秘密,至少到目前为止,依然成谜。
这背后的力量太强大了!
所以,问题的关键,需要河南方面回答:谁的农商行? 2
全国大大小小的村镇银行、农商行和城商行等地方银行的生存之道,其本质就通过“吸储”和“放贷”的利差进行运维的,所以天生就有一种冲动,那就是揽储。
他们非常灵活自如地应用起“互联网+”的思维,提供的金融服务早已不同当地农民了,各种平台和APP提供了便捷,揽储广告满天飞,储户也是遍布全国的。
也就是说,这些村镇通过高息吸揽,吸了不少的钱。截至5月7日,在储户交流群中,有2900多人登记了各自的存款金额,合计已经超过12亿元。
按银行业的基本玩法,我们国家的小银行因为没有资质发理财产品,只能吸引存款,但存款和利率是有相关规定的,所以很多“求生欲”极强的小银行,就自主进行神操作的“金融创新”,弄出了很多新型的存款产品,在金融平台和银行APP的等助推下,打出高利息的旗号来推广揽储业务,其实,吸收存款的能力不可小觑的。
所以,爆雷后,不幸踩雷的不禁调侃:“人在上海,钱在河南”,都处于一种“隔离”静态管理状态。
也就是说,12亿元只不过冰山一角罢了,涉及几万人几百亿的可能性非常大的。
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现在河南方面“集体不负责”,对此不闻不问,也不作任何回应,任由事态发酵,竟然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作派。因此,河南、安徽5家村镇银行到底涉及多少资金和多少人,目前就不好说了! 3
那么,这些地方性银行揽到了这么多钱,到底去哪里去了?
银行的钱神秘失踪,合法的不合法的出路有三种:
第一种是银行内鬼伪造印章、合同等,把存款来了个“乾坤大挪移”,转到自己口袋里;
第二种是银行用存款去投资理财产品或挪作它用,结果项目彻底地崩了,钱打了水漂;
第三种是这些钱还放在银行里,只不过银行自己脑子抽,关闭网上渠道,人为导致挤兑。
当然,第一个和第三个的“出路”可能性极低——毕竟第一种有法律途径,让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就行;而第三种更简单了,直接开启网上渠道就行。
但是,目前河南当地政府犹抱琵琶半遮面,没有一个站出来面对媒体和大众,说明以上两种统统不是。
这就意味着,储户的存款已经被银行给移作它用,而具体去向似乎也只有两个“通道”:
第一个通道就是银行拿着老百姓的存款去投资理财产品。
但目前的经济“基本面”摆在大家面前,已不是“钱生钱”的草莽时代了,投资回报率极低不说,很可能理财项目彻底的崩了,也就是彻底地套牢了。
更何况,高利息揽储也给银行带来了更高的运维成本,而运维成本越高风险必然越大。高息揽储运维下去,就是不断地揽储补充“钱流”。
而国家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金融风险,监管新规“三板斧”就狠狠地砍了下来,先是“喊停”跨区揽储,再是“喊话”净值化管理。
如此一来,意味着盲目扩张的地方银行目前不仅要面临投资回报率极低的风险,而且还将面临存款流失的风险。釜底抽薪也好,雪上加霜也罢,自然导致一些村镇银行乃农商行、城商行等地方银行无法保持正常运维。
是这种情况导致的话,无论是投资失败,还是政策变动,钱已经消耗殆,那都是银行的自主行为,责任全在银行。
这种情况的话国家监管机构很快就会下场,让银行进入破产程序即可。 4
事实上出现目前这种迟迟不发布维持地方金融稳定的公告,说明情况非常复杂,有些地方政府介入的可能。
也就是钱可能去往第二通道了,也就是直接给地方“吞”了。
这种情况,说起来就比较骨感且敏感。我们还必须认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:那就是一些地方性农商银行,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城投建设资金来源的“后花园”,到达“予取予夺”的程度。
也就是说,地方银行本质上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的提款机,通过“左右手互换”一下,这些钱便落入地方政府的手中,成为新一轮盲目的“大基建”的“启动资金”。
要知道每个地方政府有一种步独山县政府的盲目城建后尘的冲动,哪怕前几年中央已经强调“产能过剩”了,要“去库存”的大背景之下,但“惯性”依然不止,无不想修最宽的路面,想浇最大的水泥墩子,想造出个天价标志性建筑……但这一切跟普通市民关系不大!
为什么呢?
因为普通市民依然窝在老破小里面,更加买不起房了,甚至吃不起肉,天天捡纸壳子……说白了,这种城市建设就是纯属空转的“大兴木土”。
这种雷,不爆都不合理啊!
因为这种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得人心了,因为付出代价的是全社会来埋单,而埋单方式就是涨到天上去的房价。
疫情之下,百业疲弊,房地产正向恶贯满盈的方向加速度,于是各个地方的土地财政出现了严重的“卖地危机”,导致地方财政无法偿还到期贷款。
这时,地方性农商银行及其控股的村镇银行出现了无法兑付的危机。
如果是这样的话,说是房价但凡涨得慢一点也是不行的,这是无底洞,根本就没法填了。
我们知道村镇银行是私营性质,而且很多地方的村镇银行规模一直很小,风险基本可控,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村镇银行,而是遍布几千个县域的各地农商行,而控制在地方的农商行,很可能让自己控制的村镇银行充当揽储的营业网点罢了。
如果是这样的“妖操作”的话,那么银行也只不过背了个锅而已,而且背后就是大危机了,但最终也只有银行来承担破产。
5
现在到底是商业行为还是政府行为,目前都不好说。但无论怎么样,责任不在储户身上,储户有权知道自己的存款去哪儿了。
百姓存款安全关乎民生,关乎国家信用根本 ,涉事的河南当地政府迟迟不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关切,事态的发展走向可谓是让人跌破眼镜,瞠目结舌,还真想“系统维护无法取款”来搪塞?
这事做缩头乌龟是不行的。
毕竟银行不是闹着玩的,长期无法提现,风险会不断地提升。
更何况,国家监管的银行存款产品,如果爆雷那也应该是对应保险兜底的。
结语
现在还是回应全社会最关切的问题:钱去哪儿了?
文 |贾也
4月25日,河南、安徽5家村镇银行相继被爆出已暂停网银业务多日,储户“线上提现困难”。
此事引发中国人民银行高度关注,其在官网公众留言平台回复称,有关部门已展开调查。 1
据财经媒体调查,涉及河南、安徽的6家爆雷村镇银行中,4家大股东是许昌农商行。
果然不出我所料,目标所指正是不良贷款高居不下的农商行。
据天眼查数据,发现许昌农商行的股东是“散装水泥”,共有76家企业和个人,其中有30个股东目前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。
村镇银行相继爆雷之后,许昌农商行副行长“孙振甫”也被“恶意刷屏”,因涉嫌严重经济犯罪,目前已经被许昌市警方通缉,悬赏10万元。

图:寻找副行长“孙振甫”
如果说储户的行为属于“恶意取款”的话,那么孙行长这孙子跑路应该“善意潜逃”。
如此看来,里面的水非常深。
不过,目前聚焦的问题是:
储户的存款去哪儿了?
存款当然存在银行里,这点毋庸置疑。
毕竟爆雷的村镇银行,不是“野鸡银行”,属于正规银行,是经国家监管机构依据有关法律、法规批准,由境内外金融机构、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、境内自然人出资,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。
存款确实是真金白银地、有证有据地交给了银行的,但银行的实控人到底是谁,一直是“云山雾罩”,就难以识破,难以道穿了。
明面上爆了出来,暗流其实更加汹涌。
就拿爆雷4家村镇银行的大股东是许昌农商行,而许昌农商行的股东多达七十多位,其中前五大股东中,只有持股最多的许昌德亿田农资有限公司是企业,其他的四个大股东都是自然人。
而这些“明面上”的人或企业,其实基本都是站台的“工具人”,也就是来完成“股权代持”的肉身使命。
比如2020年12月,出质了1227.2万元的许昌豪浦实业有限公司,就不在许昌农商银行的股东行列中,但出质状态一栏,却显示该公司出质的股权是“有效”状态。
不是股东为何可以出质银行股权呢?
原来出面的都是代持人,只不过作为幕后大佬的“明面股东”。而实际持有银行股份的人,通过和银行的“明面股东”签署协议,“秘密”持有银行的股份。
但是出质股权的时候,背后的股东藏无可藏,这才出现了质押银行股份的出质人并不是银行股东的情况。
如此操作手段之下,隐形股东、表决权委托、一致行动约定、关联交易等隐性行为规避监管,甚至可能导致公司治理机制的失灵、架空银行股东会和董事会。
所以,储户的钱交给银行,而钱最终到底落在谁的手中,谁真正用了这笔钱,就成为不能说的秘密,至少到目前为止,依然成谜。
这背后的力量太强大了!
所以,问题的关键,需要河南方面回答:谁的农商行? 2
全国大大小小的村镇银行、农商行和城商行等地方银行的生存之道,其本质就通过“吸储”和“放贷”的利差进行运维的,所以天生就有一种冲动,那就是揽储。
他们非常灵活自如地应用起“互联网+”的思维,提供的金融服务早已不同当地农民了,各种平台和APP提供了便捷,揽储广告满天飞,储户也是遍布全国的。
也就是说,这些村镇通过高息吸揽,吸了不少的钱。截至5月7日,在储户交流群中,有2900多人登记了各自的存款金额,合计已经超过12亿元。
按银行业的基本玩法,我们国家的小银行因为没有资质发理财产品,只能吸引存款,但存款和利率是有相关规定的,所以很多“求生欲”极强的小银行,就自主进行神操作的“金融创新”,弄出了很多新型的存款产品,在金融平台和银行APP的等助推下,打出高利息的旗号来推广揽储业务,其实,吸收存款的能力不可小觑的。
所以,爆雷后,不幸踩雷的不禁调侃:“人在上海,钱在河南”,都处于一种“隔离”静态管理状态。
也就是说,12亿元只不过冰山一角罢了,涉及几万人几百亿的可能性非常大的。
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现在河南方面“集体不负责”,对此不闻不问,也不作任何回应,任由事态发酵,竟然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作派。因此,河南、安徽5家村镇银行到底涉及多少资金和多少人,目前就不好说了! 3
那么,这些地方性银行揽到了这么多钱,到底去哪里去了?
银行的钱神秘失踪,合法的不合法的出路有三种:
第一种是银行内鬼伪造印章、合同等,把存款来了个“乾坤大挪移”,转到自己口袋里;
第二种是银行用存款去投资理财产品或挪作它用,结果项目彻底地崩了,钱打了水漂;
第三种是这些钱还放在银行里,只不过银行自己脑子抽,关闭网上渠道,人为导致挤兑。
当然,第一个和第三个的“出路”可能性极低——毕竟第一种有法律途径,让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就行;而第三种更简单了,直接开启网上渠道就行。
但是,目前河南当地政府犹抱琵琶半遮面,没有一个站出来面对媒体和大众,说明以上两种统统不是。
这就意味着,储户的存款已经被银行给移作它用,而具体去向似乎也只有两个“通道”:
第一个通道就是银行拿着老百姓的存款去投资理财产品。
但目前的经济“基本面”摆在大家面前,已不是“钱生钱”的草莽时代了,投资回报率极低不说,很可能理财项目彻底的崩了,也就是彻底地套牢了。
更何况,高利息揽储也给银行带来了更高的运维成本,而运维成本越高风险必然越大。高息揽储运维下去,就是不断地揽储补充“钱流”。
而国家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金融风险,监管新规“三板斧”就狠狠地砍了下来,先是“喊停”跨区揽储,再是“喊话”净值化管理。
如此一来,意味着盲目扩张的地方银行目前不仅要面临投资回报率极低的风险,而且还将面临存款流失的风险。釜底抽薪也好,雪上加霜也罢,自然导致一些村镇银行乃农商行、城商行等地方银行无法保持正常运维。
是这种情况导致的话,无论是投资失败,还是政策变动,钱已经消耗殆,那都是银行的自主行为,责任全在银行。
这种情况的话国家监管机构很快就会下场,让银行进入破产程序即可。 4
事实上出现目前这种迟迟不发布维持地方金融稳定的公告,说明情况非常复杂,有些地方政府介入的可能。
也就是钱可能去往第二通道了,也就是直接给地方“吞”了。
这种情况,说起来就比较骨感且敏感。我们还必须认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:那就是一些地方性农商银行,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城投建设资金来源的“后花园”,到达“予取予夺”的程度。
也就是说,地方银行本质上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的提款机,通过“左右手互换”一下,这些钱便落入地方政府的手中,成为新一轮盲目的“大基建”的“启动资金”。
要知道每个地方政府有一种步独山县政府的盲目城建后尘的冲动,哪怕前几年中央已经强调“产能过剩”了,要“去库存”的大背景之下,但“惯性”依然不止,无不想修最宽的路面,想浇最大的水泥墩子,想造出个天价标志性建筑……但这一切跟普通市民关系不大!
为什么呢?
因为普通市民依然窝在老破小里面,更加买不起房了,甚至吃不起肉,天天捡纸壳子……说白了,这种城市建设就是纯属空转的“大兴木土”。
这种雷,不爆都不合理啊!
因为这种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得人心了,因为付出代价的是全社会来埋单,而埋单方式就是涨到天上去的房价。
疫情之下,百业疲弊,房地产正向恶贯满盈的方向加速度,于是各个地方的土地财政出现了严重的“卖地危机”,导致地方财政无法偿还到期贷款。
这时,地方性农商银行及其控股的村镇银行出现了无法兑付的危机。
如果是这样的话,说是房价但凡涨得慢一点也是不行的,这是无底洞,根本就没法填了。
我们知道村镇银行是私营性质,而且很多地方的村镇银行规模一直很小,风险基本可控,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村镇银行,而是遍布几千个县域的各地农商行,而控制在地方的农商行,很可能让自己控制的村镇银行充当揽储的营业网点罢了。
如果是这样的“妖操作”的话,那么银行也只不过背了个锅而已,而且背后就是大危机了,但最终也只有银行来承担破产。
5
现在到底是商业行为还是政府行为,目前都不好说。但无论怎么样,责任不在储户身上,储户有权知道自己的存款去哪儿了。
百姓存款安全关乎民生,关乎国家信用根本 ,涉事的河南当地政府迟迟不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关切,事态的发展走向可谓是让人跌破眼镜,瞠目结舌,还真想“系统维护无法取款”来搪塞?
这事做缩头乌龟是不行的。
毕竟银行不是闹着玩的,长期无法提现,风险会不断地提升。
更何况,国家监管的银行存款产品,如果爆雷那也应该是对应保险兜底的。
结语
现在还是回应全社会最关切的问题:钱去哪儿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