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胡丽娘 回复日期:2022-05-10 03:01:40
我打算玩一个古文翻译系列,这方面我还是有点与众不同的,先放个样板
郑伯克段于鄢
蓝字原文;黑字翻译;
灰字是我夹带的私货,或者额外奉送的知识点
故事要从郑武公从申国迎娶的王后说起,王后名姜,在姓氏名很复杂的时代,我们暂且称她姜氏。
(初,郑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。)
姜氏生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出生的时候,难产,姜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,于是对这个大儿子很不喜欢,给他取个名字叫寤生,寤是睡梦中的意思,睡梦中生下个孩子,这在姜氏看来,是一场噩梦。
(生庄公及共叔段。庄公寤生,惊姜氏,故名曰“寤生”,遂恶之。)
小儿子就是顺产了,名字叫段——其实他们都姓姬,周天子的同姓。
姜氏喜欢小儿子,希望小儿子能够继承王位,但是郑武公不同意。
(爱共叔段,欲立之,亟请于武公,公弗许。)
等到寤生继承了王位,也就是开启春秋争霸模式的第一人,郑庄公。按照周的分封,郑国的领主是伯爵,史书记录上一般写作郑伯——郑国的伯爵。
寤生做了郑伯,姜氏要求郑伯把“制”这个地方封给段做为领地,郑伯说,这个地方是个险要的军事重地,已经有两位大臣死在这里了,太不吉利了,还是换个别的地方吧,我把“京”封给段好了,京,京城嗳,看名字就有前途。
于是,段就去京这个地方做了京城大叔。
(及庄公即位,为之请制。公曰:“制,岩邑也,虢叔死焉,佗邑唯命。”请京,使居之,谓之“京城大叔”。)
古代兄弟排行,伯仲叔季,在春秋时期,伯一般都是家长,仲叔季一般都是家臣或者别人家的家臣,孔门著名人物仲由,也就是子路,就在别人家做过家臣,给别人家打工——虽然是兄弟,老爹在的时候,大少爷二少爷,但是等到大哥的做了家长,弟弟就是打工的了。
段在做为家臣的兄弟中,地位很高,所以旁人得尊他一声大叔。
段去了京城不久,大臣祭(zhai)仲提醒郑伯,分封的领主,建造守护城,方圆不能超过三百丈;大的领主,守护城只能是都城的三分之一,一般的领主,守护城只能是都城五分之一甚至九分之一,现在段的京城,已经超过了规定,这可不是个好兆头,大王以后会很难办哦——是啊,段的守护城那么大,将来他要是搞事情,就不好收拾咯。
郑伯说,我妈宠着他,我能怎么办?
(祭仲曰:“都,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先王之制:大都,不过参国之一;中,五之一;小,九之一。今京不度,非制也,君将不堪。”公曰:“姜氏欲之,焉辟害?”)
祭仲说:你妈对你弟的宠溺,那是没边没谱的,你还是管管你弟弟吧,别让他的无法无天像藤曼一样恣意生长,不然将来可不好铲除。藤曼长得太迅猛,收拾起来都很麻烦,何况是你妈宠着的你弟。
(对曰:“姜氏何厌之有?不如早为之所,无使滋蔓。蔓,难图也。蔓草犹不可除,况君之宠弟乎?”)
祭仲真是个好人,这是真心在为郑伯和段这兄弟俩考虑,一个人有所依仗地野心勃勃起来,后果就是作死。
郑伯说,多行不义必自毙,等着看好戏。
(公曰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)
扩建了守护城之后,段又拿下了西鄙、北鄙这两块地盘,王族成员吕对郑伯说,国无二主,这样我们很为难嗳,你要是想把王位让给你弟弟,那我就去跟着你弟弟混了。如果你不打算让位给你自己,就赶紧把你弟弟收拾了,免得大家两头下注。
郑伯说,你别着急啊,他会自己玩死自己的。
(既而大叔命西鄙、北鄙贰于己。公子吕曰:“国不堪贰,君将若之何?欲与大叔,臣请事之;若弗与,则请除之,无生民心。”公曰:“无庸,将自及。”)
紧接着段又占了两块地盘,势力范围延申到了廪延,王族成员封说,可以动手收拾段了,等他的实力继续做大,你就搞不定了。
郑伯说,他干的坏事太多了,实力再雄厚,也玩完。
(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,至于廪延。子封曰:“可矣。厚将得众。”公曰:“不义不昵,厚将崩。”)
段看着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,和都城的老妈也联络好了,里应外合,一举抢夺王位——约定的日子早就被郑伯掌握了,王族成员封率领二百辆战车直奔段的守护城京,先下手为强了,京里段的人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直接倒戈。
(原文:大叔完聚,缮甲兵,具卒乘,将袭郑。夫人将启之。公闻其期,曰:“可矣!”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。京叛大叔段。)
这个倒戈才更显得突如其来,虽然派出了两百辆战车这样的规模,春秋时期,一个排得上号的诸侯国,不管多穷也有一千战车啊,千乘之国嘛,但是段占了那么多地盘,军力不至于被二百辆战车就吓尿了吧。至于道义,春秋无义战。
手下倒戈,段跑到鄢这个地方,郑伯呢,正好举起大旗,讨伐段,领主私自离开封地,那就是反叛啊——大旗一举,段就是郑国的公敌了,段只好逃到邻国共。
(段入于鄢。公伐诸鄢。五月辛丑,大叔出奔共。)
段只是里应外合要搞事情,事情还没搞,人也没离开封地,举起大旗的理由不充分,所以郑伯派出两百辆战车,把段赶出京,这样段的私自离开封地等同反叛就坐实了——其实,段是被郑伯逼迫出京的。
所以原文里,写的是“段入于鄢”,而不是“段奔于鄢”。奔有逃跑,逃亡的意思,举个例子,“你进入小区”,和“你逃进小区”,这里面有多大区别?你进入小区,正常的,光明正大的;你逃进小区,要么你犯事了,要么你挨打了……
在作者眼里,段去鄢地,是合情合理的,是可以解释的,不是主动离开封地,不是主动反叛。
收拾完了段,郑伯把老娘姜氏赶出了王宫,安置在护城河边的别院里,并且对姜氏说,你再想见到我,就在黄泉里等着吧。
过了不久,郑庄公有点后悔了,毕竟,母慈子爱的戏码,很加分的哦。
(原文:遂置姜氏于城颍,而誓之日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既而悔之。)
一个管理边境事务的小官,颍考叔,听说了郑伯要跟自己的亲妈黄泉相见的事——那时候的八卦真是没边没谱,皇家秘史也能天下闻。
颍考叔直接求见郑伯,说有好东西献给郑伯。
郑伯约见了他,请他吃饭——好奇怪啊,颍考叔献的什么没说,直接就请吃饭了。
这也是作者的暗示,郑伯和颍考叔早就排演好了。
(原文:颍考叔为颍谷封人,闻之,有献于公。公赐之食。)
戏码上演:
郑伯请颍考叔吃饭,颍考叔把肉都留下了——那时候是分餐制,一个木盘子,里面几盘菜肴,大家各吃各的。
郑伯问,你怎么不吃肉啊。
颍考叔说,我家老娘一直想尝尝王室的肉羹,我留着打包带回家。
郑伯说,哎,你留着肉带回家给老娘品尝,我留着肉给谁品尝呢。
颍考叔问,到底怎么回事啊?
郑伯就把姜氏黄泉相见的事儿说了。
(食舍肉。公问之,对曰:“小人有母,皆尝君之羲。请以遗之。”公曰:“尔有母遗,繄我独无!”颖考叔曰:“敢问何谓也?”公语之故,且告之悔。)
颍考叔说,这个好办啊,挖一条深一些的地道,深得地道里能渗水了,你和你老娘就在地道里相见,这不就是黄泉相见了么?
(对曰:“君何患焉?若阙地及泉,遂而相见,其谁曰不然?”)
对啊,黄泉嘛,地道里的水肯定不会是清澈的,既然从地下渗出来的水,也能称得上泉。
郑伯就照着办了。地道挖好了,郑伯进去,边走边唱:黄泉公园看妈妈,心里乐开花;姜氏从地道出来,也边走边唱:黄泉公园看儿子,心力美滋滋……
(公从之。公入而赋:“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!”姜出而赋:“大隧之外,其乐也泄泄!”)
……此处无语,我先去吐一会儿
从此郑伯和姜氏母子一家亲。
(遂为母子如初。)
作者说,颍考叔真是个大孝子啊,他爱他的妈,也让郑伯学会怎么爱自己的妈,真是一对好儿子。
(原文:君子曰:“颖考叔,纯孝也。爱其母,施及庄公。)
此刻我真想唱一首民谣——诗经,收集的就是当时的民谣哦。
作者唱了一首上流社会——大雅,雅为正声,诗经中的大雅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吟唱:
你们终将被孝子感动啊……我想说的就是这些。
(《诗》曰:‘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’其是之谓乎?”)
样板看完了,你们想让我翻哪些篇目呢?
注:易经不翻,我数学不好;
诗经不翻,我不想每天作诗……唐诗宋词可以翻,翻成散文
郑伯克段于鄢
蓝字原文;黑字翻译;
灰字是我夹带的私货,或者额外奉送的知识点
故事要从郑武公从申国迎娶的王后说起,王后名姜,在姓氏名很复杂的时代,我们暂且称她姜氏。
(初,郑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。)
姜氏生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出生的时候,难产,姜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,于是对这个大儿子很不喜欢,给他取个名字叫寤生,寤是睡梦中的意思,睡梦中生下个孩子,这在姜氏看来,是一场噩梦。
(生庄公及共叔段。庄公寤生,惊姜氏,故名曰“寤生”,遂恶之。)
小儿子就是顺产了,名字叫段——其实他们都姓姬,周天子的同姓。
姜氏喜欢小儿子,希望小儿子能够继承王位,但是郑武公不同意。
(爱共叔段,欲立之,亟请于武公,公弗许。)
等到寤生继承了王位,也就是开启春秋争霸模式的第一人,郑庄公。按照周的分封,郑国的领主是伯爵,史书记录上一般写作郑伯——郑国的伯爵。
寤生做了郑伯,姜氏要求郑伯把“制”这个地方封给段做为领地,郑伯说,这个地方是个险要的军事重地,已经有两位大臣死在这里了,太不吉利了,还是换个别的地方吧,我把“京”封给段好了,京,京城嗳,看名字就有前途。
于是,段就去京这个地方做了京城大叔。
(及庄公即位,为之请制。公曰:“制,岩邑也,虢叔死焉,佗邑唯命。”请京,使居之,谓之“京城大叔”。)
古代兄弟排行,伯仲叔季,在春秋时期,伯一般都是家长,仲叔季一般都是家臣或者别人家的家臣,孔门著名人物仲由,也就是子路,就在别人家做过家臣,给别人家打工——虽然是兄弟,老爹在的时候,大少爷二少爷,但是等到大哥的做了家长,弟弟就是打工的了。
段在做为家臣的兄弟中,地位很高,所以旁人得尊他一声大叔。
段去了京城不久,大臣祭(zhai)仲提醒郑伯,分封的领主,建造守护城,方圆不能超过三百丈;大的领主,守护城只能是都城的三分之一,一般的领主,守护城只能是都城五分之一甚至九分之一,现在段的京城,已经超过了规定,这可不是个好兆头,大王以后会很难办哦——是啊,段的守护城那么大,将来他要是搞事情,就不好收拾咯。
郑伯说,我妈宠着他,我能怎么办?
(祭仲曰:“都,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先王之制:大都,不过参国之一;中,五之一;小,九之一。今京不度,非制也,君将不堪。”公曰:“姜氏欲之,焉辟害?”)
祭仲说:你妈对你弟的宠溺,那是没边没谱的,你还是管管你弟弟吧,别让他的无法无天像藤曼一样恣意生长,不然将来可不好铲除。藤曼长得太迅猛,收拾起来都很麻烦,何况是你妈宠着的你弟。
(对曰:“姜氏何厌之有?不如早为之所,无使滋蔓。蔓,难图也。蔓草犹不可除,况君之宠弟乎?”)
祭仲真是个好人,这是真心在为郑伯和段这兄弟俩考虑,一个人有所依仗地野心勃勃起来,后果就是作死。
郑伯说,多行不义必自毙,等着看好戏。
(公曰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)
扩建了守护城之后,段又拿下了西鄙、北鄙这两块地盘,王族成员吕对郑伯说,国无二主,这样我们很为难嗳,你要是想把王位让给你弟弟,那我就去跟着你弟弟混了。如果你不打算让位给你自己,就赶紧把你弟弟收拾了,免得大家两头下注。
郑伯说,你别着急啊,他会自己玩死自己的。
(既而大叔命西鄙、北鄙贰于己。公子吕曰:“国不堪贰,君将若之何?欲与大叔,臣请事之;若弗与,则请除之,无生民心。”公曰:“无庸,将自及。”)
紧接着段又占了两块地盘,势力范围延申到了廪延,王族成员封说,可以动手收拾段了,等他的实力继续做大,你就搞不定了。
郑伯说,他干的坏事太多了,实力再雄厚,也玩完。
(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,至于廪延。子封曰:“可矣。厚将得众。”公曰:“不义不昵,厚将崩。”)
段看着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,和都城的老妈也联络好了,里应外合,一举抢夺王位——约定的日子早就被郑伯掌握了,王族成员封率领二百辆战车直奔段的守护城京,先下手为强了,京里段的人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直接倒戈。
(原文:大叔完聚,缮甲兵,具卒乘,将袭郑。夫人将启之。公闻其期,曰:“可矣!”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。京叛大叔段。)
这个倒戈才更显得突如其来,虽然派出了两百辆战车这样的规模,春秋时期,一个排得上号的诸侯国,不管多穷也有一千战车啊,千乘之国嘛,但是段占了那么多地盘,军力不至于被二百辆战车就吓尿了吧。至于道义,春秋无义战。
手下倒戈,段跑到鄢这个地方,郑伯呢,正好举起大旗,讨伐段,领主私自离开封地,那就是反叛啊——大旗一举,段就是郑国的公敌了,段只好逃到邻国共。
(段入于鄢。公伐诸鄢。五月辛丑,大叔出奔共。)
段只是里应外合要搞事情,事情还没搞,人也没离开封地,举起大旗的理由不充分,所以郑伯派出两百辆战车,把段赶出京,这样段的私自离开封地等同反叛就坐实了——其实,段是被郑伯逼迫出京的。
所以原文里,写的是“段入于鄢”,而不是“段奔于鄢”。奔有逃跑,逃亡的意思,举个例子,“你进入小区”,和“你逃进小区”,这里面有多大区别?你进入小区,正常的,光明正大的;你逃进小区,要么你犯事了,要么你挨打了……
在作者眼里,段去鄢地,是合情合理的,是可以解释的,不是主动离开封地,不是主动反叛。
收拾完了段,郑伯把老娘姜氏赶出了王宫,安置在护城河边的别院里,并且对姜氏说,你再想见到我,就在黄泉里等着吧。
过了不久,郑庄公有点后悔了,毕竟,母慈子爱的戏码,很加分的哦。
(原文:遂置姜氏于城颍,而誓之日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既而悔之。)
一个管理边境事务的小官,颍考叔,听说了郑伯要跟自己的亲妈黄泉相见的事——那时候的八卦真是没边没谱,皇家秘史也能天下闻。
颍考叔直接求见郑伯,说有好东西献给郑伯。
郑伯约见了他,请他吃饭——好奇怪啊,颍考叔献的什么没说,直接就请吃饭了。
这也是作者的暗示,郑伯和颍考叔早就排演好了。
(原文:颍考叔为颍谷封人,闻之,有献于公。公赐之食。)
戏码上演:
郑伯请颍考叔吃饭,颍考叔把肉都留下了——那时候是分餐制,一个木盘子,里面几盘菜肴,大家各吃各的。
郑伯问,你怎么不吃肉啊。
颍考叔说,我家老娘一直想尝尝王室的肉羹,我留着打包带回家。
郑伯说,哎,你留着肉带回家给老娘品尝,我留着肉给谁品尝呢。
颍考叔问,到底怎么回事啊?
郑伯就把姜氏黄泉相见的事儿说了。
(食舍肉。公问之,对曰:“小人有母,皆尝君之羲。请以遗之。”公曰:“尔有母遗,繄我独无!”颖考叔曰:“敢问何谓也?”公语之故,且告之悔。)
颍考叔说,这个好办啊,挖一条深一些的地道,深得地道里能渗水了,你和你老娘就在地道里相见,这不就是黄泉相见了么?
(对曰:“君何患焉?若阙地及泉,遂而相见,其谁曰不然?”)
对啊,黄泉嘛,地道里的水肯定不会是清澈的,既然从地下渗出来的水,也能称得上泉。
郑伯就照着办了。地道挖好了,郑伯进去,边走边唱:黄泉公园看妈妈,心里乐开花;姜氏从地道出来,也边走边唱:黄泉公园看儿子,心力美滋滋……
(公从之。公入而赋:“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!”姜出而赋:“大隧之外,其乐也泄泄!”)
……此处无语,我先去吐一会儿
从此郑伯和姜氏母子一家亲。
(遂为母子如初。)
作者说,颍考叔真是个大孝子啊,他爱他的妈,也让郑伯学会怎么爱自己的妈,真是一对好儿子。
(原文:君子曰:“颖考叔,纯孝也。爱其母,施及庄公。)
此刻我真想唱一首民谣——诗经,收集的就是当时的民谣哦。
作者唱了一首上流社会——大雅,雅为正声,诗经中的大雅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吟唱:
你们终将被孝子感动啊……我想说的就是这些。
(《诗》曰:‘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’其是之谓乎?”)
样板看完了,你们想让我翻哪些篇目呢?
注:易经不翻,我数学不好;
诗经不翻,我不想每天作诗……唐诗宋词可以翻,翻成散文
作者:胡丽娘 回复日期:2022-05-10 12:22:54
@余小鱼 2022-05-10 10:34:02
楼主先来个短的,张岱的《湖心亭看雪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好,先来这篇
楼主先来个短的,张岱的《湖心亭看雪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好,先来这篇
作者:胡丽娘 回复日期:2022-05-10 12:48:21
崇祯五年十二月,余住西湖。大雪三日,湖中人鸟声俱绝。是日更定矣,余拏一小舟,拥毳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看雪。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。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、湖心亭一点、与余舟一芥,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
到亭上,有两人铺毡对坐,一童子烧酒炉正沸。见余,大喜曰: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!”拉余同饮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。问其姓氏,是金陵人,客此。及下船,舟子喃喃曰:“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!”
崇祯五年的十二月,当时我还住在西湖,还没参加过乡试——这次落榜对我而言或许是桩幸运。
那一年西湖下了整整三天的大雪,白皑皑的一片,湮没了人的足迹,鸟的声音,山与水也静默了。
第三天的初更时分,我登上一艘小船,披着大衣,提着小火炉,独自去湖心亭赏雪。水面似乎在悄悄的结冰,朦胧升起丝丝寒气,仿佛一层薄薄的云,在身边缭绕。覆盖着积雪的山在夜色下愈发明显,眼前一片纯白的世界。
月色下,湖面倒映着眼前的湖堤,远处的湖心亭,还有那缓缓起伏的一叶小舟,船里坐着两三个人。
到了湖心亭,亭中已经有两人隔着小火炉对坐着,旁边的小书童在照看炉上的暖酒壶,酒壶里的酒飘着热乎乎的香。
两人看到我,很开心,说,没想到还有和我们一样,寒冬半夜游西湖的。
我也很开心,和他们连干了三杯,他们说,他们从金陵来,为了看一眼雪中的西湖。
天色越来越暗,我要回家了。
下了船,艄公说,我只当公子你好兴致,没想到还有兴致更好的。
到亭上,有两人铺毡对坐,一童子烧酒炉正沸。见余,大喜曰: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!”拉余同饮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。问其姓氏,是金陵人,客此。及下船,舟子喃喃曰:“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!”
崇祯五年的十二月,当时我还住在西湖,还没参加过乡试——这次落榜对我而言或许是桩幸运。
那一年西湖下了整整三天的大雪,白皑皑的一片,湮没了人的足迹,鸟的声音,山与水也静默了。
第三天的初更时分,我登上一艘小船,披着大衣,提着小火炉,独自去湖心亭赏雪。水面似乎在悄悄的结冰,朦胧升起丝丝寒气,仿佛一层薄薄的云,在身边缭绕。覆盖着积雪的山在夜色下愈发明显,眼前一片纯白的世界。
月色下,湖面倒映着眼前的湖堤,远处的湖心亭,还有那缓缓起伏的一叶小舟,船里坐着两三个人。
到了湖心亭,亭中已经有两人隔着小火炉对坐着,旁边的小书童在照看炉上的暖酒壶,酒壶里的酒飘着热乎乎的香。
两人看到我,很开心,说,没想到还有和我们一样,寒冬半夜游西湖的。
我也很开心,和他们连干了三杯,他们说,他们从金陵来,为了看一眼雪中的西湖。
天色越来越暗,我要回家了。
下了船,艄公说,我只当公子你好兴致,没想到还有兴致更好的。
作者:胡丽娘 回复日期:2022-05-10 13:45:04
亲们,继续出题哈
作者:胡丽娘 回复日期:2022-05-10 17:41:07
@zg369 2022-05-10 14:34:37
楼主,翻一些故事性的古文,用现代讲故事的风格写下来,或者翻一些典故出处的古文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出题哈
这类的篇目很多的,我前天看苏洵的管仲论,才发现,这位是装外宾的杠精祖师爷啊
楼主,翻一些故事性的古文,用现代讲故事的风格写下来,或者翻一些典故出处的古文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出题哈
这类的篇目很多的,我前天看苏洵的管仲论,才发现,这位是装外宾的杠精祖师爷啊